LibraLuna

各人有各人的月亮

«达芬奇密码»结尾的"圆满性"

预警
大量剧透

第二次更新
个人看法,欢迎探讨

一、"圆满性"的表现
1.主角找到了圣杯,解开了这部小说最大的悬疑点,另一条线上的家族秘史也解开了,并且收获了亲情爱情。
2.配角们在结尾处的塑造:法希探长、阿林加洛沙主教等人纷纷持一种尘埃落定看透红尘爱谁谁的态度,表示自己"也该退休了""前路不明",感觉他们的个性和人生在这种时刻变得不那么鲜明了,被人为模糊处理过了,而塞拉斯这种性格非常鲜明以至于难以模糊的角色就领到了便当。
可惜提彬爵士最后一幕歇斯底里的样子,和他在整本书里的样子非常不符,(有种演员得罪了导演的感觉)提彬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地道的英国绅士,执迷于某种高雅情趣,有自己的怪癖,前期塑造的形象不可能是为了掩人耳目装出来的吧,那样的反派未免太无趣了。
结尾可以说是非常美国了。与其说是作家,丹布朗更像是一个导演,他召集来一批个性各异的演员,在前半场告诉他们剧情,让他们自由发挥,后半场则安排他们按照固定的剧本来演,根据角色的位置重新赋予他们个性。
人物能为了情节服务,结局自然能达到作者想要的"圆满"效果。
3.故事中一个显著的争执点:圣杯的秘密是否要公开。最后没有明确指出主角对此问题的内心活动。
二、"圆满性"的影响
1.对宗教主题的淡化。
不可否认悲剧对主题有着圆满结局无可比拟的强化升华作用,莎士比亚写了那么多喜剧,流传著名的还是四大悲剧。结尾的节奏明显加快,各个谜团势如破竹一般噼里啪啦解决了。这个节奏让人应接不暇,而圆满的结局呈现出一种晕头转向的幸福感和过于理想化的草率。
生活本不该这么圆满的。
还是在前半部分的教会打压女性的秘密那段最接近主题,我读的时候毛骨悚然,包括"圣婚"的解释引发了我对生命和性的再思考。
皆大欢喜的结局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前半部分的带来的严肃思考和毛骨悚然的感觉,当主角得到了"幸福"和"圆满",读者不自觉地追随着他们,很容易误以为所有那些矛盾和秘密都自然而然地云消雾散。
(我因为时间原因没有一口气看完,在前半部分停下来的时候晚上都没睡好,可是看到结尾这种感觉消失了。)
其实不是的,罗马教皇与天主事工会等其他所谓"异端"的矛盾仍然存在,抹大拉的玛利亚的秘密仍然不为世人所知,一切还在进行中,故事并没有结束,可是书却翻到了最后一页。
当然由于这本书取材的真实性和话题的特殊性,结尾的这种处理也可能是作者不得已的选择。
2.人物画风的转变
从提彬被捕起,人物就很少流露出细密的心理活动,而是用动作语言等表现,神态描写都很少。同样是第三人称,作者从一个能深入到每个人物内心的上帝变成了一个只能"看到事情表面"的路人,好像写到最后,耐心和时间也在渐渐变少。
3.人物形象的模糊化
前面提到,结尾的配角人物塑造有些模糊,法希探长、阿林加洛沙主教、提彬爵士的原本性格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处理了。这里想着重说一下法希这个人。整本书的大部分,法希都在扮演一个围追堵截的角色,为主角二人破译密码的过程增添了不少紧迫感,并且无疑为整个故事的节奏打了鸡血,火箭筒一般推着主角跑,逼着读者为一切提心吊胆。作者也为法希的疯狂追逐作出了合理解释:他的前程。甚至为了加强法希的助推剂作用,作者在前期不断加入法希的心理描写,一个急切想要抓捕犯人邀功升职走上人生巅峰的警探。
结尾有种颇具幽默感的说法是,法希刻意为之,演了一场大戏逼真正的犯人出现。
法希是在得知雅克和索菲的祖孙关系后,才知道真凶另有其人的,此前若一环断裂,抓住了主角,再翻案怕就难了。若他们没有走到把提彬从法国逼走这一步,也发现不了索菲和雅克的亲人关系,就算事后发觉,提彬怕是早已躲避风声,再搜寻那也是难于登天。
总之巧合在这个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4.刻意为之的大团圆迷思(Myth)
谜究竟在什么地方停止?家世之谜,圣杯之谜,真相大白了,可是是否公开真相的抉择还没有结束。也许是抉择太难,任谁都想不出一个万全的办法。于是给主角捏造一个圆满结局,让追问的读者至此语塞,结局像是给现有的社会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编织的一个Myth。
提彬满脑子想着把真相公布于世,这里也能看出他的理想化的极端倾向,他只是想要真相,可能毫不在意真相公布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如果真的公布了,普罗大众里有虔诚教徒的信仰被推翻,有别有用心的人另立反神教,有傻不拉几的随大流者被人利用,现存的主流宗教势力也不会善罢甘休,新一轮的清洗动荡也不是没有可能。提彬凭借其高贵的地位自然不会受到影响,搞不好还能混个教皇当。那些原本打得不可开交的异端这时候也许会重新抱团,宗教的格局甚至都会改变。

我对宗教没啥研究,其他相关就不乱说了。

评论

热度(32)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